大灣區發展機遇
Greater Bay Area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發展是中國在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國家戰略。
大灣區發展與香港的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發展是中國在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國家戰略。
由於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和歷史關係深厚,香港與廣東省和澳門一直保持 緊密的經濟聯繫。大灣區發展將進一步深化區內的合作,有助該地區全面發揮 經濟潛力。

大灣區城市
Greater Bay Area Cities


大灣區的概要
大灣區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內的廣州、深圳、珠海、 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該地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大灣區於二零一八年的總人口為 7100 萬人,經濟總量合計約為 1.6 萬億美元(分別佔全國總人口約 5%和經濟總量約 12%)。
大灣區各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發展狀況均見顯著差別。就經濟結構而言,香港和 澳門皆由服務業主導,服務業分別佔兩者本地生產總值逾 90%,比重明顯高 於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廣州、深圳、東莞及珠海也擁有龐大的服務業, 佔其地區生產總值一半以上,其餘城市則普遍較依賴工業。此外,大灣區內經 濟體的規模亦各有不同。二零一八年,香港、廣州及深圳的經濟總量均超過 3,000 億美元,隨後的佛山和東莞亦達 1,200 億至 1,500 億美元,至於其餘城市 的數字則約為 300 億至 600 億美元之間。
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
於二零一九年二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一 方面提到大灣區內各城市存在發展差距,但另一方面也強調各城市之間的互補性和推動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性。《規劃綱要》亦為大灣區發展提供指導性方向,以期把該地區建設成世界級城市羣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發展能為香港帶來多項機遇,特別是「為經濟尋找新增長點,促進經濟多元發展」,以及「為香港居民提供更廣闊的生活和發展空間」這兩個部份。


尋找新增長點,促進多元發展
《規劃綱要》特別強調將大灣區建設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憑藉世界知名 的大學、雄厚的研發實力和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得以擁有堅實的科技基礎以及超卓的人才庫,具備優越條件參與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並從中受惠。為支援業界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例如提供稅務優惠、研究資助,並與內地及海外企業及機構合作,以推動科研;又推出培育、吸引和挽留科技創新人才的措施。除此之外,還會透過設立特別合作平台(包括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支援區內科技創新活動,以及推出促進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措施。
同時,大灣區發展會為香港支柱產業注入新動力,支持產業在具良好潛力的範 疇作多元發展,從而鞏固香港作為環球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 的地位。
提供更廣闊的生活和發展空間
大灣區為區內居民創造一個宜居、宜業、宜遊且充滿活力的空間。如《規劃綱 要》所述,香港和內地的相關政府部門一直致力推進在社會保障上的合作,旨 在讓於廣東省工作和生活的香港居民在教育、醫療、安老、房屋、交通等民生 範疇上能與內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大灣區發展同時包括進一步改善香港與區內其他城市的互聯互通。在二零一八年開通的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大大縮短了往來香港和大灣區內
其他地點的交通時間。這類大型跨境基建,加上一直以來為減省和簡化香港與內地間清關程序而採取的各項措施,將促進區內人流和物流,大大方便港人。
此外,大灣區發展讓本港人才(包括青年)得以參與國家經濟發展和把握就業、創業、實習、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種種機遇。


近期發展
為推動大灣區發展,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最近推出多項政策 措施,包括:
. 由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兩個資助計劃,即「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 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資助以香港 為基地的非政府機構為本港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舉辦體驗 項目,以及為青年初創企 業提供種子資金。
. 容許香港和澳門高等教育院校及研究機構,不論是進行、主導或參與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時,直接接受該計劃提供的跨境資助。
.由中央政府 給予香港居民稅務優惠,例如向在大灣區工作的非內地 (包括香港)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提供稅務寬減,以抵銷內地較高的個 人所得稅稅負,以及釐清在決定個人所得稅繳稅責任時,計算內地無住所的個人居住日數的方法。
總結
隨着大灣區致力於二零三五年發展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大 灣區發展將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發展潛能。為了把握這些機會,香港特區政府會 繼續積極與廣東省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和各有關中央部委保持緊密聯繫,推出 更多有利人流、物流、資金流互聯互通的措施,並推動大灣區經濟優勢互補。
「大灣區高端商務促進會」將充分利用香港國際大都會的獨特地位,有效利用香港國際超級聯絡人的身份和世界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及貿易中心的特殊區位,積極發揮本會成員優勢資源和資本實力,打造大灣區鏈接世界的生態宜居宜業宜遊的實體產業集聚平台,幫助香港及中國內地的企業雙向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達致中港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的目標。借助香港成熟的、與國際接軌的中介專業力量,發揮香港橋梁窗口作用,協助香港企業進入大灣區及引領中國內地的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樹立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的良好信譽形象。
